第三七一章 科学院(上)-《新顺1730》


    第(3/3)页

    这一点,李淦并没有怀疑过,虽然行事手段多谈什么华夏,可自己就是华夏天子,他效忠华夏,自然就是忠于自己,只要自己不是宋高明英那样的。而且扪心自问,李淦觉得自己比起赵构、朱祁镇还是强不少的呢。

    但这一次刘钰的欧洲之行,看似风光无限,似有昔年班定远之雄姿。可也让皇帝有些不太舒服。

    罗刹好说也是一个大国,结果一场政变,刘钰全身而退,这罗刹国可不是鄯善、楼兰,大顺在那边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军力也难抵达。

    荷兰国,怎么说也算是小而霸,远洋万里,纵横七海,结果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借力打力、借势而为,轻而易举地换了荷兰的首脑。

    这都是功劳,对大顺天大的功劳。可这些功劳的背后,也让皇帝感到了隐忧。

    罗刹政变,靠的是力。

    荷兰政变,靠的是谋。

    既可在沙皇、贵族、旧皇驾崩、新皇初立的时候,以力破巧。

    也能在议会、民众、议长、商人之间,纵横捭阖,煽动民心。

    虽说大顺与两国都不相同,大顺既有自己的基本盘小贵族,也有科举制的官僚体系,权力架构和罗刹、荷兰都不相同。

    但终究还是说明了一件事:一旦离开了牵制和制约,这种人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李淦自信自己压得住、也制得住刘钰。可是,自己驾崩之后呢?

    刘钰和太子并不熟悉,也没有太多的交集。

    正如李淦想的那样,若是刘钰现在才十七八,李淦是乐于把刘钰留给太子,当将来的枪杆子、钱袋子的。

    但刘钰现在已经马上就要封无可封了,而且能力超强,这种人当然不可能让他和太子走的更近。甚至稍微一个有点政治嗅觉的大臣,都应该知道重臣万不可近于太子。

    真要是能练兵、能搂钱、能打仗,还能在欧洲搞两场不同风格政变的鲸海侯,和太子走的太近,皇帝自己就该不安心了。

    可如今局面已经这样了,就算刘钰忠心耿耿,以求善终,将来自己驾崩了,太子和刘钰又没有太近的关系,刘钰恐怕也很难求一善终。

    况且,刘钰忠心耿耿,但真要是太子将来让他死,他能坐以待毙吗?

    逃走?别看当年日本人说什么狡兔三窟,可现在大顺已经再度成为亚洲的天朝上国,从阿富汗到日本、从缅甸到爪哇,只怕没人敢收留。

    再说,这样的人物,若如商鞅。若用则用,不用则杀之。皇帝之前倒是想过,真到某一天刘钰想驾一叶扁舟于海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太子和刘钰可没这么大的交情,也没有浓厚的感情。

    就算不考虑别的,只考虑自己的身后名,只要刘钰没有在南洋一战后阖门自守,只要自己还要用刘钰做事、靠西洋贸易弄皇室内帑小金库,那将来太子继位也一定会动刘钰的。

    泼脏水、找罪名,那都是必然的套路。刘钰若是反,不好;逃,也不好;不反不逃就这么死了,自己的名声呢?重用宠信的臣子,是个罪孽深重之辈?那自己算啥?

    展望将来,李淦心里实在是五味杂陈。

    他实在没想过,当知道刘钰在欧罗巴办成了好大事、下南洋的条件均已成熟、大顺真的要参与天下争霸、刘钰即将从欧洲回来的时刻。

    自己此时最盼着的,竟是刘钰将来死于自己前面,全君臣之义、成唐宗佳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