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一章 短暂当人(上)-《新顺1730》


    第(3/3)页

    而且在九宫山后,大顺弃用均田免粮口号,集贤会的减租减息、永佃不易的口号也算是路线正确的。

    没那么激进,整合起来比较顺手。

    虽然不及满清南明对地主的保护,但减租减息,也没有彻底均田那么激烈,彼此妥协,也算能够接受。

    瑞金集贤会一系的人,日后也编入大顺的正规军,转战南北,从炎热的广东打到白雪皑皑的赫图阿拉,出了不少炮兵。

    到廖寒辉出生的时候,减租减息的事也就过去了六七十年。

    他家祖上本就是在打通国际通道后选为炮兵的,数学底子不错,是以考入了武德宫。

    之后又从罗刹人和法国人学要塞工程学,主持参与过大沽口要塞群的设计建造,也以要塞防御为目的,治理过海河河口。

    再之后,在当年江苏节度使上书试行海运后,就被皇帝派来了黄淮考察。

    能力在大沽口要塞群和海河河口清理等事上,已经展现出来了。

    皇帝当初也是怕他进了河道系统后,沾染上河道系统的坏毛病,故而一直没有重用,挂了一个郎官的名,这些年一直在黄淮。

    皇帝很清楚,河道、漕运就是个污泥坑,出个不染的白莲花着实是难。

    砍头抄家一年至少三四个,但依旧挡不住,真正准备将来治水的人就不能提早往那里面扔。

    廖寒辉也不是靖海宫出身,和刘钰也没啥交集。

    但与之前的江苏节度使攀祖上交情的话,都是当年鄂湘赣系的,这些年倒也不至于清贫艰苦,自有帮衬。

    现在开口就是三千万两,这显然也不是信口胡诌。毕竟主持过要塞群修建,对于耗费和人工效率心里有数。

    而这么大的数额,既是敢说出来,肯定也不是指望在田赋丁银或者盐税上。

    五年平淮,也不能说全国加个“淮饷”,不吉利不说,皇帝太明白这种上面收五百万下面敢收到五千万的道道了。

    既不加赋,又要有钱,而且张口就是三千万两,显然廖寒辉也是把希望寄托在海外了。

    皇帝盘算了一下,这几年自己的内帑里是有些钱的。户政府若是出点,刘钰这边再确保一下海外贸易的收益,五年三千万两,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治淮,可不只是这三千万两的事。

    一旦废了漕运,运河两岸那些以漕运为生的,也得一笔钱才能安置。

    商贾什么的,逐利而居,可以换地方。可那些纤夫之类,又无土地——但凡有地,谁干这一行?

    算上这些,可就不是三千万两了。

    当然,廖寒辉只需要考虑治水治淮,也不能怪他考虑不周。要是啥都考虑到了,要六政府和朝廷何用?

    略略犹豫一阵,皇帝便道:“这图册,朕先细观,明后日你自来朕前讲解。至于耗费,若能耗费三千万两,根治淮河,复唐之两淮风光,大利天下。”

    “钱,不是问题。”

    “关键还是要看看这图册所言之法,到底有无漏洞。”

    “此事当慎重。不可本欲救民,却成害民。若真那般,还不若什么都不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