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人口来源,要么就是灾民、要么就是欠了高利贷还不上的被人“卖”到南洋还债的。 当然大顺没有奴隶,只有可能一辈子都还不完债务的契约长工,从法律意义上讲确实不是奴隶。但……本质上到底是不是,刘钰心里还是有数的。 按照奴隶船一船装个千把人的效率来看,真要是朝廷将漕米寄于南洋,第一年安置个二三十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死亡率高点,南洋的坏境黄淮地区必不适应,加上蚊虫疟疾热病之类,三十万去了,第二年能剩个十五六万活着的吧。 第一年三十万人,第二年开始每年还要补充大约十万左右,等着后续发展起来了,人口多了,贸易拓展了,肯定会逐渐增加的。 挖矿、种咖啡、种棉花、砍树等等这些,也得在四五年后才能发展起来。 盘算之后,刘钰道:“除第一年外,日后每年十万是可以保证的。日后逐渐增加。” “这十万人,朝廷就不用出钱救济了。而且青壮多半被挑走了,剩下的老弱……呃,也就不太可能‘叛乱起事’。” “算上朝廷出钱编入厢军的,废弃运河的这段转型阵痛,也应该可以把控得住。” “虚说百万漕工,但若真能解决五六十万,也就差不多了。” 皇帝点点头,这些年他也算是稍微见识了一下“民间资本”的力量。 往西域移民,民间资本根本不参与,无利可图。朝廷花钱花的让皇帝都心慌。 仁慈一点,一个人迁徙的成本,得100两左右,甚至150两,才能到伊犁定居。 虽然伴随着定居点日多、粮食渐能自足,迁徙成本逐渐降低,可这钱也是花的心惊肉跳。 人少了没卵用,人多了花不起。 而之前的鲸海开发、虾夷开发,朝廷一毛钱都没出不说,还收了买扑费用。 结果就是因为有利可图,数年时间,鲸海虾夷等地,已有数万人不止。 究其根本,也就是船能方便地从虾夷跑到日本、跑到天津。而船不能从甘肃跑到伊犁。 现在刘钰开口就是保证一年十万左右,且朝廷不花一分钱——理论上,买漕米的钱,专款专用,就是不给南洋,也一样得花出去买米;或者直接征收大米,那么大米就不是钱了吗——这确实倒是解决了运河被废之后的诸多问题。 但皇帝还是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爱卿如何保证,每年这六百万的钱,都去开发南洋了?而不是被用来在江南买地?” “朕担心,会不会本为了缓解人地问题、减缓兼并之害的钱,反倒是促成了兼并事?” “商人求利,如何保证这笔钱用在朝廷想让用的地方?若是每年六百万钱不去洋南,反入苏南,以致买地囤地,又将如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