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三章 辩经的着力点-《新顺1730》


    第(2/3)页

    但若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天主教在明末的急速发展,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

    经济的发展,导致理学在明末成为了禁锢,出现了华夏特色的文艺复兴运动,试图打破理学的禁锢。

    而理学存在的一大意义,就是当年佛教入侵,导致儒教撑不住了,最终搞出了理学。

    使命已经完成,佛教已经完犊子了。到明末的时候,曾经保卫文明抵抗释教的这一套,该退了。

    经济发展、物质基础改变,软件却跟不上,并无大儒能彻底解决软件问题的时候,耶教恰在这个时候出现。

    同时,又赶上了明末反理学的思潮。

    利玛窦等人的文化水平也确实够,借此机会,插了一脚,说【儒学被宋儒所污染了。宋儒的那一套,夹杂了太多道、佛的东西。】

    【只有摒弃宋儒、佛教、道教的影响,儒家才能回归真正的本意。不弃程朱、不知孔孟。】

    【古儒自古便祭祀以为至高的神,昊天上帝。古儒之天帝,就是上帝。】

    刨除那些夹带私货的内容,只说宋儒被佛、道所染,这几乎是明末的一种共识。包括王阳明,当时也一群人说他,被佛道所污。

    加之明末社会动荡、道德败坏、人心不古,士大夫也在追求“儒之本意”、“孔孟之道”,倒是是啥?

    是不是真的是被宋儒如污染了,以至于现在所学的都是宋儒曲解的儒学,以至于社会变成了这个样子?

    天主教也劝人向善,是不是真的是耶儒同道?是不是可以以耶补儒?

    天子失礼,求诸于野,说不定这也是一条路。

    主要还是很多人都觉得,路走不通了,但又觉得走不通不是儒学的问题,是宋儒曲解了儒学,只要回归真儒,路就走通了。

    这种想法下,什么都想试一试。

    这一试,是试出问题了……

    耶稣会是精通经院哲学的,是会“辩经”的,而且属于那种非常善于辩经的类型。

    加之第一批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水平也确实还行。

    利玛窦就用自己非常擅长的“辩经”术,以逻辑学破理学。

    先是说,自从宋之后,天帝这个概念,就夹杂了过多的道教、佛教的内涵。本源既不是真武大帝,也不是玄帝玉皇。

    本源是原本的天帝、天主、昊天上帝。

    然后又用一些简单的逻辑学,搞了一些辩经的东西。

    【《易》曰:帝出乎震。】

    【夫天者,抱八方而拥四极,何能出于一乎?】

    【是故,帝者,非天也。】

    天是抱八方而拥四极的,那又怎么能说是出于震这一个方向呢?如果说,物质的天就是帝、帝就是物质的天,那么这句话的逻辑就不对。所以可证上帝不是物质的天,也就不是你们所理解的天即为帝。

    且,【尚书·金滕载:乃命于帝庭,敷佑于四方。】

    可见,上帝是有其庭的,既然有其庭,又怎么能是物质的天呢?所以,物质的天,和帝,并不是一回事。

    又言:

    【商誓又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汤浩言: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犹,惟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