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五章 拍马屁(中)-《新顺1730》


    第(2/3)页

    李淦整天间想的就是追汉齐唐,但这种追求,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会时不时问大臣、文人:哎,你们觉得我和汉武唐宗比如何啊?大顺比之汉唐宋如何啊?

    这显然是不行,心虚,才这么问。

    另一种,则是如刘钰拍的这句“第一反应”。

    在精气神上,已经到了“不需要考虑打不打的过、好不好打,只需要考虑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的地步。

    这种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毫不心虚,理所当然觉得自己打得过。

    刘钰又非常无耻地拿了“玉斧”故事做了个对比,皇帝被拍的相当舒服,也便只能顺着刘钰说的“兵甲与后勤双强”的思路去往下说。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但皇帝对刘钰的比喻,并不赞同。

    “以爱卿之言而论,必要使本朝牛耕铁作而他国刀耕火种,方为制胜之宝。朕以为,确实如此。”

    “但,爱卿言在放开开矿,则比喻不恰。大为不恰。”

    “这不是牛耕铁作、刀耕火种之别。”

    “这分明只是‘自耕’、‘佃作’、‘官屯’之别嘛。”

    皇帝当然不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词,但刘钰用的这个比喻,皇帝却很自然地理解了刘钰想说的意思。

    按皇帝的话,其实要刘钰来理解,那就是说:牛耕铁作、刀耕火种,这是生产力的差距;但,你要在四川放开矿禁、鼓励私人资本开矿,这哪是生产力的改变?只是自耕农、佃农、官屯的区别,都是用牛、都是铁作,根本也不是牛耕与刀耕的区别啊?

    刘钰绕了个大圈,就是想引诱皇帝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虽然皇帝压根不知道这俩词,但却在刘钰的引诱下,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承认了生产力的进步意义重大。

    并且,皇帝自己都没注意到,他反驳刘钰的内在逻辑,恰恰是承认了生产力的重要性。

    因为生产力水平很重要,所以刘钰的说法才不对,因为刘钰的办法只是改变了一下组织模式,调整了一下生产关系,并不能引起质的飞跃,产生“我牛耕铁作、彼刀耕火种”的效果。

    刘钰等的就是这个坑。

    皇帝说完刘钰比喻不恰之后,又道:“爱卿说的道理,肯定是没错的。道理没错,但爱卿却错用了道理。”

    “确实,有诸多好处,朕也考虑过其中利弊。”

    “也确实,如爱卿所言,茂隆银矿若能归附,本朝既得一大银矿,又因汉人广居,必可实控。”

    “但,四川非比云南边境。”

    “朝廷之策略,是化苗。”

    “化,就要有目的,才知道该怎么化。换言之,要化成什么样?”

    “自是化成正统百姓。”

    “什么叫正统百姓?”

    “垦殖、耕种、自耕、租佃、男耕女织、读书科举,此为化之目的。”

    “而开矿、做工、结伙、斗殴、爱卿既喜中国之概念,爱卿以为,那些挖矿的矿工,和那些读书耕作女织的农夫,哪个更中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