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四章 大获成功(三)-《新顺1730》


    第(2/3)页

    淮北盐政改革的初见成效,傻子都知道,必要动淮南。

    但关键是怎么动。

    借湘楚销售区为缓冲,养肥川盐淮北盐,反杀淮南盐,淮北盐退出湘楚占淮南,这是战略。需要保密。

    只要保住这个战略的隐秘,刘钰可以故意高调讨论淮南盐的问题,因为傻子都知道必要动淮南了。

    战术上越高调,真正的战略目的也就隐藏的更深。

    淮南盐商是铁板一块吗?在刘钰看来,不见得。

    如果高调谈论淮南盐改,以淮北为样板,需要大量资本的注入,或许要在淮南建造盐场。

    在这种欺骗之下,淮南盐商会团结一致对抗?

    会不会有大盐商会怀有心思,提前收拢资金现金,投降主义倾向下,觉得对抗不了不如顺势而为,收拢现金准备投资盐场生产?

    放出风来,先乱的是改革派?还是淮南大盐商?

    显然,在刘钰的咄咄逼迫下,林敏也只是觉得刘钰的方法不妥,过于高调,非逼他在这表态。

    却并不认为淮南动不得、不该动。

    刘钰故意如此高调,林敏猜测的原因就是刘钰在逼他表态。

    但刘钰问的问题过于恶心,他也没法回答。

    淮南盐场改造确实需要钱。

    如果想要“两全其美”,保证盐户的利益,那么就得朝廷出资本,借贷给那些盐户。

    显然,朝廷没钱,那点钱都在修淮河的二期工程呢。

    就算有钱,淮南盐户是皇帝的亲爹吗?大把的银子低息贷款,贷给盐户?

    井盐和规范化晒盐,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只要小农小作坊煮盐,才不是。

    问题就在于,林敏问能不能在淮南煮盐,潜台词就是说他支持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的盐业发展。

    那么,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从哪来?

    天上是掉不下来的。

    淮南盐户是不可能靠原始积累,攒出来修规范化盐池、买蒸汽机的钱的。

    哪怕积累一万年也没有用,否则就不可能招募一千户,几年跑的就剩百十户了。

    为什么如果想要两全其美,必须要低息贷款?朝廷难道不能放贷赚息吗?

    不能,因为这是盐。高息贷款,盐户想要还钱,盐收购价就得提升。盐收购价提升,官盐就卖不出去,盐户就赚不到钱还利息,最后这钱连本带利就全黄了。

    刘钰这是摆明了不让林敏和稀泥,明白着说,别和稀泥了,表态吧,不存在两全其美的可能。

    林敏被逼到了墙角,这时候也只能打着哈哈道:“国公言辞如刃啊。此事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实非在这时候讨论的。”

    “盐铁之议,自始元六年二月,开到七月,方才定下方针。此等大事,非得朝廷大议,说不定这一次回京觐见,本朝也要开会呢。”

    刘钰却是丝毫不客气,笑道:“莫要胡乱类比。本朝怎么能开盐铁之议?还不到那个层面,差得远呢。”

    “再说,彼时之盐铁,如今仍是盐铁吗?刻舟求剑,实大不妥。盐之一利,如今已经及不上海关,彼时的盐铁不再是今日的盐铁,恰如彼时的西域不再是今日的西域。”

    “盐之一事,诸多改革,不过小打小闹。说实在的,闹得最凶,最多也就是百姓吃私盐,朝廷少收个二三百万两银子,伤不得筋、动不得骨。实无盐铁之议的必要。”

    “如今对盐政改革理解最深的,就是淮北。今日海州诸盐官也在、盐商也在,我看咱们就先小议一下。”

    “淮北既改,大获成功,淮南焉能不改?”

    “但说要改,就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我只问一句:淮南盐户,煮盐为生,必近芦苇草荡。那么,都能长出来芦苇草荡了,能晒盐吗?离着海岸多远才能长出来草荡芦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