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章 工业革命(六)-《新顺1730》
第(2/3)页
“这边再往下的辽河,能通大船。再往上,就通不了那么大的船了……”
搭车的着实想象不到资本的力量,短短几年之内,愣生生把这通江口,弄成了一个每年大豆贮存量上百万石的大镇。
等着过了沈阳,别了老乡,又搭了别人的爬犁到了营口后,更是觉得自己仿佛在金矿里过了几百年一样。
如今还在冰封期,船还未通航。要等到过了年的三月中旬,才能开船。
好在一点,这纸票,在这里也能花;自己说的话,这里的人也完全听得懂。
手里有钱,便做什么都行。
码头那边打听了打听,知道现在有定期从营口起航的客船。都是大船,专门拉客的,需得提前买票。
当然也有那种小船,更便宜。
但搭车的也算是在金矿里捡回来一条命的人,可是知道那种小船,鬼知道会不会半途杀人越货抢钱,把人往海里一扔,抓都抓不到。
就像是当初在金矿里一样,死那些人,往深山里一扔,几天就没了,也不见朝廷去管。
是以这年月,还是乘大船安全一些。
定好的启程时间,是四月初。三月中的那艘客船,早就已经没票了。
如今从营口,往来朝鲜的、天津的、松江的、威海的,船倒是多得很。
他买的票,并不是直航松江的。而是先去威海,在威海停歇,转去朝鲜的仁川,再从仁川去松江。
这是他能买到的最早的回江苏的船票,那些直航的,早就卖没了。
这种中途转折的,需要的时间久一点,真正做稍微大一点生意的,除非特殊情况,否则是不选择乘坐这种客船的。
距离开船还有三个月时间,搭车的也只能先在营口住下,等着冰融雪化。
剩余的时间,便在这里逛了逛,越发感觉仿佛自己在金矿住了几百年一样。
比如那些烧煤的、耸立着烟囱的火磨面粉厂;比如一些以蒸汽为动力的锯木家具厂;还有些实在不方便从松江府运输过来售卖的火柴厂等等。
其实这倒真不是这几年仿佛一下子变出来的一样。
而是因着当初他逃亡到松江府的时候,穷的啥也没有。城市再大,也和他没关系。
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看看这些年发展起来的城市。
更早时候,他只是在淮南盐场利煮盐,生活半径也就三十里。
没有缉私巡查的时候,就负责摊灰,淋卤,煮盐。
或者是去草荡里割草、晾晒、捆绑、运输。
要么就是刮盐。
而盐工一般情况连裤子都不穿,吃的和猪食差不多,唯独也就是不缺盐。
即便淮南距离大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那么近,可在他干盐工的那几年,其实几乎没感觉到有什么变化,甚至可以说在他眼里毫无变化。
和他爹那一辈、爷爷那一辈讲述的故事,几无区别。
至于说城市原本的风情,和他这种人也没啥关系。
有句这人不知道的诗词,古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