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二章 上国心态(九)-《新顺1730》


    第(3/3)页

    他们要设计的未来体制和上层建筑,不能是全面复古了。

    而是既要包含江苏,又要包含西南山区,还要包含陕西河南,甚至还要解决同文化圈的越南朝鲜日本的问题。

    他们认为江苏的改革不能全面推广,因为制度可以平移,但运输条件资本富集港口海运等等一系列条件不能平移。

    但他们也不否认江苏的改革效果显著,哪怕不看生活水平,只看百姓的识字率、幼童的入学开蒙率,也比之前高了许多。

    所以这反而让他们要做的事,更加艰难。

    既不能往后退,也不能全面复古,对未来的设计中要解决“天下第一仁政”的切实可行方案,又不能毁灭江苏的改革成果和工商业发展。

    他们想的确实挺高的,但问题同样大。

    而且,设想的越高,问题也就越大。

    不管怎么设计,既然均田为天下第一仁政,那么靠这种精英式的、明显是为了培养几十万合格的“士”阶层的教育思路。

    所以,指望“士”接受教育后自己把土地献出吗?

    而在士之下的百姓,怎么接受这么一整套完善的儒学体系?字识得几个呢?

    真正蕴含力量的底层百姓,他们还是标准的“牧民”态度。

    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们,给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走平民化路线。

    的确,百姓听懂了。

    可在泰州学派有那个武王伐纣该请薇子上位自己回陕西类似言论的背景下,泰州学派在大顺再度复燃,恰恰是因为……

    朝廷觉得,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们,当了大顺的“自干维稳员”。

    免费帮着维稳,搞他们干啥?

    一个以均田为天下第一仁政,却又丝毫不想走百姓路线,指望着圣君、真儒、真士。

    另一个走百姓路线,却又是直接被黄宗羲指责虽出于阳明学,但根本不是儒而是禅的;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伦常秩序,井然无犯为核心道德的宗教化路线。

    于是两者之间在上层学术上有摩擦。

    可在他们尝试的村社中,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和谐。

    …………

    “天理人欲,谁氏做此分别?”

    “咱们反身去细求,原来只在迷悟间。”

    “悟了,人欲为天理。”

    “迷了,天理为人欲。”

    “以经证悟、以悟释经,悟、悟、悟,悟出来个天理;迷、迷、迷、迷出来个人欲。”

    “你们可悟了?”

    从黄龙府金矿逃出来,熬到了大赦,终于返回了故乡,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弟弟消息的赵立本,刚刚踏入这个乡约村社,便在田间路边听到了熟悉的乡音。

    一个儒生,坐在马上上,和那些扛着锄头的农夫,唱诵着平民化的儒教。

    赵立本没文化,更不懂学派之别。

    但总归,这些东西,被黄宗羲坚决地开除儒籍,说这不是儒,而是禅,大抵是不怎么冤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