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三章 自身定位(下)-《新顺1730》


    第(2/3)页

    因为冬天,那些在北极捕猎毛皮的人,可以选择去那里过冬。

    也因为,那里的土地肥沃,相对来说距离更近,很适合做一个粮食产地,为毛皮公司提供谷物。

    同时,也可以作为毛皮、贸易品的中转站。

    当然,也因为此时煤油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鲸油依旧是此时最好的照明燃料。

    尤其是大顺的工业革命已经爆发,一些工场制、工厂制的产业,急需照明原料。这里作为捕鲸的补给基地,也是极为合适的。

    而这里距离大顺本土有过于远,指望像是在大顺本土这种严格禁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

    世界已经被帆船联系在了一起,交流的速度大大较快,地图、技术、经度法,这些东西没可能保密。

    一旦传教士捷足先登,就算大顺的资本提前一步卡在了位置上,恐怕也很快就会转向已经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那一套东西。

    只靠剑而不靠经,最终可能就会念经的把剑夺走,尤其是这种远离本土的地方。

    大顺不管活着、还是死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对美洲的移民,只能依靠毛皮和旧金山的黄金、旧银山的白银。

    而檀香山作为优良的中转站,还有大约几十年的时间,在欧洲殖民者西进运动之前,将檀香山和大顺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宗藩也好、文化认同也罢,总归不能只靠武力解决。大顺在那里的投送能力有限,而且显然的对朝廷而言是入不敷出的赔钱货。

    刘钰之所以要找这群人,试图劝他们去那边尝试一下,因为某种程度上,这是大顺最容易找到的纯粹的理想主义儒生了。

    而且,檀香山那里的情况,也特别合适他们去搞。

    虽然那些人文明比较落后,但又不是过于落后,已经基本算是阶级社会了。

    加之岛民自身就有原始的束发习俗,早期阶级社会的风格,也和殷商有点类似,但似乎又比殷商稍微往前走了那么一点点。

    首领是一个阶级。

    首领之下,就是士阶级。

    因为在岛上生活,所以这个士阶层,除了武士、文化、舞蹈、祭祀、医官之类,造船工匠也算是士。

    士阶层往下,是平民阶层。主要负责种植、捕鱼等等。

    平民再往下,是奴隶阶层,数量不是很多。

    基本上,距离一些人梦寐以求的《周礼》,单就经济基础上,肯定比大顺这边更近。

    历史上,檀香山的上层对基督教是有过抵抗的,原因倒是和大顺的一些士大夫差不多。

    “诸戒皆可守,惟不可纳妾一事,难”。

    岛上的上层阶层是一夫多妻的,也是因为拒绝一夫一妻制,所以上层拒绝信奉基督教。

    加之,岛上男尊女卑非常严重,基本上还是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的逻辑,虽然是原始阶段,但是诸如男人吃饭女人不许上桌之类的规定也已经出现。

    文化逻辑也是男为阳,女为阴;男人是坚强,女人是虚弱之类。

    因为经济基础在这摆着,要靠耕作、打渔、造船、战争为生,阶级社会既然已经有了雏形,那么这个经济基础之下,男尊女卑也就是必然的。

    就这种情况下,相对来说,复古派的儒生,在那边上层的渗透,应该还是比基督教传教士靠谱的,最起码不会出现因为要求离婚和戒酒之类而出现上层反对的情况。

    加之土地制度、文化习俗,相对来说也更适合他们搞复古尝试。复古在大顺这肯定是不行了,经济发展的和古时完全不一样了,倒是那边说不定还真有可能。

    通过学识,非常容易就可以成为酋长之下的士阶层,帮着搞出来一个扭曲成朝鲜国种姓制度那样的魔改儒家朝贡国,还是很有可能的。

    终究,旧时代的瓦解,还是要靠经济基础的改变。

    而檀香山的经济基础、土地制度,短时间内没有机会改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