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零章 备战(三)-《新顺1730》


    第(3/3)页

    但不管怎么说,均衡之下,锡兰的汉人数量还是在不断增加的。

    这里面,椰子种植园产业有利可图,是立了大功的。大量的契约“长工”,被送到了这里,毕竟大顺没有奴隶嘛,不能叫契约奴。

    椰子油的一整套产业链,此时看来都是“高端产业”,而且是高利润产业。一个破瓷瓶子,里面加点椰油软皂,再加点植物花精,换回来的法郎买椰子,估计能堆满一间草房。

    然而此时的高端产业,往往是以一种非常低端的模样呈现出来的。

    比如权哲身和赵立本既进入这家种植园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场景,就是一群脏兮兮、黑乎乎的人,光着脚丫子,坐在地上。

    手里拿着刀,旁边堆放着厚厚的一层椰肉,不时一把椰肉又扔了过来,顿时激起一阵苍蝇的嗡嗡声。

    几个雇工则将这些挖出来的椰肉,往旁边的一连串翻滚的大锅里扔,几个汗流浃背的人站在旁边用大棍子在那搅合,还有人用一些奇葩的工具在上面撇油。

    在这里面干活的,既有汉人,也有在权哲身看来的南蛮夷人,他也分不清这些南蛮夷人是什么人。

    其实单就这个种植园来说,很多干活的非汉人,都是僧伽罗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大顺商业资本的侵略所致。

    本来这些僧伽罗人,小日子过得还行,他们以前是酿造椰花酒的——椰汁不能酿酒,里面有油脂,酿不好容易中毒死了——椰花里面的汁液是可以酿酒的。

    在大顺抵达之前,这也算是锡兰的特色产品了,销路不错,日子还行。

    伴随着大顺的商业资本抵达,改变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椰子花搓成酒,就不能结椰子了,而皂化值高的椰子因为特殊的油脂色泽,是大顺对欧洲化妆品出口的重要原材料,椰子价格渐高,椰花的价格当然也就高了。

    第二件事:大量的爪哇甘蔗酒,涌入了锡兰。

    第三件事:锡兰都督府,对椰花酒征收税,都爪哇甘蔗酒免税。

    很简单的三件事。

    很简单的结局。几年之内,锡兰的特色椰花酒产业直接崩溃,大量的酿酒小生产商破产,原本的椰花酒酿造者,只能跑去大顺的种植园摘椰子、榨椰油。

    椰花酒,只是大顺在锡兰一系列活动的缩影。

    权哲身当然不可能理解这个动态的世界,看着这一片繁忙的景象,心想:“兴国公诚不我欺,奴婢完全可以转为雇工闲民,只要工商业发展起来,能换到足够的稻米,也未必不是件坏事。他们这些种植园,亦不种稻米,一如苏北种棉花,可他们也并不是没有饭吃啊。”

    “只要有足够的官地,完全也可以让那些良民,效这边府兵边军制度,而废除奴婢贱籍使之为雇工闲民,至今看来,似大可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