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上)-《新顺1730》


    第(2/3)页

    关键在于,松苏资本集团在印度的劫夺,能到什么程度。

    棉花价格只要比汉口地区低,那么汉口地区种棉花就是痴心妄想。

    历史上,汉口地区的棉花种植业有过短暂的发展,但这个发展的前提,是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且英国和欧洲正处在高速工业化阶段,使得棉花的价格日日提升,这才导致了汉口地区的棉花种植业发展。

    问题是在刘钰看来,就算大顺在南洋都护府的那群人一夜之间都降了智,印度被拿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种情况下,棉花价格,至少在国内,是压根贵不起来的。

    既然能修铁路、造机车了,其实距离蒸汽船也就更近了。汉口到松苏地区的“距离”,将会被拉近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是从松苏买棉纱,在汉口建纺织厂合算呢?

    还是在松苏直接干纺织厂,往汉口售卖合算呢?

    这不是个市场问题,而是各地地方官员怎么看的问题。

    换句话说,大顺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国内的关税?

    朝廷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

    是支持全国的统一市场?

    还是保持各地的关税,维系各地的利益?

    但要细说这条铁路能否促进沿途的商品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可以的。而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皇帝怎么看待经济作物的问题。

    这种说法,叫作:臣为了防止百姓不种粮食,而是去种棉花、芝麻、烟草等经济作物,这可能导致粮食不足。所以,放开原材料关税,让印度棉花、棉纱向内倾销,冲击本国的棉花种植业。

    在皇帝看来,对不对?

    再深入一点,对松苏产的布匹,征收国内关税;而对松苏来的印度棉花、棉纱等,免关税,大量进入汉口,并且沿着长江和这条铁路运输。

    对不对?

    这就是新兴阶层和天子皇帝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老马说,资产阶级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那么,内地在不在世界之内?

    在的话,松苏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想要内地关税的。

    他们会试图消灭汉口刚起步的纺织业,用他们的布匹将江汉地区的棉纺织业彻底击败,拉到他们的市场里。

    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无论是拼资本、拼金银、拼原材料控制、拼先起步,江汉地区肯定是拼不过大顺的“白银发钞”地的。

    而反过来说,大顺奇葩的经济结构、超越了小农边界极限的劳动力价格……使得刘钰预想的“棉纱机械化”,是对大顺小农冲击最小的一种工业化。

    大量的棉花、棉纱等进入江汉地区,江汉地区肯定是欢迎的。因为劳动力太不值钱,这不是有选择的事儿。

    不是干这个挣20、干那个挣10块,所以我去干20的。

    而是,我不织布,我干啥?地就那么点,就是拿舌头舔,也舔不出来多二斤的亩产,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又不是小农能干的。所以买点棉纱,自己搓成布,只要比直接买布便宜,那就行;要是能卖出去,那就更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