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忠臣(中)-《新顺1730》


    第(2/3)页

    “如何改变、变成何等模样?总要先试试看,也算积累一些经验,日后可为史,而鉴之后人也。”

    “松苏其一变也,或可用于关东、南洋;山东之另一变也,其中得失,日后或可用于京畿、中原。”

    皇帝一下子反应过来,刘钰既然谈到了均田复古这些东西,恐怕真的就和松苏那边完全不一样?

    虽然其实本质是基本一样儿的玩意儿,因为就此时的世界市场和工业化水平,大顺压根不缺廉价的劳动力,容不下那么多。

    而至于说提高产量,此一时,彼一时。就现在来看,大顺的亩产基本也算傲视世界了,先凑合着保持原样也不是不行。

    本质上,刘钰要做的事,还是要增加工商业的比重。只不过说出来,好像是和松苏完全不一样似的,实则其实内核压根没变。

    他只是把一些事,用比较“传统”的话术说出来而已,避开了发展工商业和瓦解旧经济而已。

    只不过,皇帝听来,刘钰一提复古、均田什么的,皇帝就觉得和松苏完全不同了。

    刘钰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欲办黄河,要先解决百姓民心。百姓是断不肯让黄河过境的。”

    “是以,臣以为,欲办黄河,要先得除开勘定的河道之三十里外的民心。”

    “因为,河道三十里内的百姓,是要迁走大半的,他们的民心已经不可能得到。既不可能得其心,则无需浪费时间、金钱,精力,去得他们的心。”

    “而日后河道三十里外的百姓……尚还有一争之力。”

    “先行减租、减息、长佃,以工代赈、传授农业、青苗贷款、扶助农工,使之得利,而民心聚。”

    谷枆

    “民心聚,则黄河事可成。百姓亦非愚氓,使之得利,说清利害,他们也会理解。”

    “届时,纵河道内的百姓不满,却也不可能连天成片,以至烽火燎原之事。”

    “此正分化之术。”

    “使之河道内外之百姓,不能联络,其心不一,然后迁河道之民,发道外之民,然后河堤可成。”

    “除河堤事外,亦可尝试缓解兼并之法。是好,是坏,试了才知道。”

    “臣昔日痛苦于轮回之叹。兼并事,既已侵害天下,只恐后世有人行变法事。是以不若先行尝试,知其利弊,总结经验,以免届时若王莽,一拍脑袋,则恐天下大乱。”

    听到这,皇帝确信,这的确是和松苏截然不同的思路。

    在松苏,刘钰行的政策,不是减租减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取缔实物税,强行货币税,免除进口关税——反正进口的玩意儿不是粮食就是棉花等原材料——压低粮价,迫使佃户退租跑路,去做工或去移民,地主不得不尝试转型经营方才有利可图。

    当然这种政策的前提,是有关东和南洋大开发这个背景的。否则,是容不下这么多的退佃劳动力的。

    而因为关东和南洋开发有利可图,才使得很多佃户退佃之后,或是做工,或是去往种植园种黄豆、稻米等。

    并且大部分都是资本出钱雇走的,大顺朝廷这边没出多少钱。

    自然而然,这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山东。因为不能复刻松苏的物质基础,以及先发时候的东北南洋开发的状态。

    只听到减租、减息、长佃等手段,皇帝以为便可以确定,刘钰确实不是要在山东复刻松苏事。

    但实际上,从发展工商业的角度看,其实压根儿就是一回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