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三战定印度(十)-《新顺1730》


    第(3/3)页

    贾法尔从政治角度的分析也没错。死守威廉堡,孟加拉军队在远处观望等待大顺兵疲,可大顺真的可以走恒河,直接入孟加拉的核心城市。

    如果非要类比,恒河沿岸的拉杰沙希和达卡,才是类似于大顺海运之前的金陵和镇江。加尔各答,此时于孟加拉,并不重要。

    大顺手里还有个西拉杰。

    或者,这样类比:原本历史里的永历帝,跑路成功,数年之后,带着十字军和日本幕府的援军,攻下了南京、镇江。

    站在贾法尔的角度,他怎么可能接受这个战略?

    于是,在一番争论之后,英军和孟加拉人,达成了一个两边都能接受的意见。

    集结英国和孟加拉的联军,在大顺的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抵达之前,主动进攻。

    这,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野战能否获胜,未知。

    但死守威廉堡,一定会死。

    没有野战获胜能力、或者没有援军的守城,都是死守。破城只是早晚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欧洲打成什么样?就算欧洲一切顺利,大为有利于英国,法国舰队全灭了,英国派出舰队支援印度,又要等多久?

    以及,需要多大规模的舰队,才能在距离马六甲不远的地方,和大顺海军交战并且全灭大顺海军?

    就凭乔治·安森舰队,环球航行死三分之二的远航后勤补给水平?怎么在好望角以东赢?

    想通了这个问题,那么主动进攻,也就成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

    军事上,一旦获胜,大顺可能就会选择去攻其余地方。虽然封锁,但是英军可以和孟加拉的贵族合力,利用一两年的时间,编练一支超大规模的新式军队,在达卡和拉杰沙希修建棱堡。

    政治上,一旦获胜,那些摇摆于应该选贾法尔还是西拉杰的贵族,也会再次展现他们的忠诚。

    只不过,唯一的缺陷,就是两边即使达成了一致的方案,也凑不出多少军队。

    贾法尔可不敢把所有的忠于自己的军队,都拉到前线去,他要预留足够的军队,防止贵族们“反正”,把他老巢给抄了,做投名状。

    而那些摇摆的贵族,贾法尔更是不敢用,英国人也不太敢用。之前坑了西拉杰的战役,就是战场倒戈,英国人和贾法尔可都不想复刻当时的故事。

    一场决定孟加拉、甚至日后整个印度命运的战役,就这样即将在加尔各答以南打响。

    此战,英军和孟加拉联军,合计12000余人。

    其中,英军和英国训练的印度土兵,1400人。孱弱的孟加拉的步兵,6000人。贾法尔的骑兵和象兵,4000人。

    6磅以上的大炮,22门。

    大顺这边,刨除辎重营的战兵,合计15000人。

    其中,锡兰的抗线府兵抽丁,6000人;精锐的战斗工兵,2200人;大顺的正规南洋骑兵,2000;马六甲方向支援的陆战队四个营2000人,分属淡马锡军镇、婆罗洲军镇、爪哇军镇;南洋方向的朝贡国支持的武吉斯人轻骑兵和各南洋朝贡国的贵族骑兵合计600;精锐膛线枪散兵猎手400人。

    6磅以上大炮,90门。快速骑炮,12门。营属炮,和工兵的轻便臼炮或者叫掷弹筒,不计。

    海军可支援的水面火力,标准法式74炮战列舰,4艘;标准快速且便宜的36炮巡航舰,18艘,装备24斤炮26门,12斤炮10门,按说其主要任务是到处溜达抓英国商船,但暂时都被抓过来先把英国印度分舰队消灭之后再撒出去到处抓英国商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