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人多声音才大-《新顺1730》


    第(3/3)页

    动静也大。盖住其余的反对声音。

    单纯从卖茶叶或者卖棉布的角度,不谈反动还是进步,大顺这边纯粹商业上来看,倒是不介意北美这边有人吃独食。

    但吃独食的前提,是你得有那个能力。

    谁眼红,就干死谁;谁写文章批判,就叫他身败名裂;谁想入场没机会就走私,抓起来直接剁头。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吃独食也没事,也能合作。

    但关键就是,就算是汉考克这样的家族,也没这种吃独食的能力。东印度公司都做不到,这些人就更做不到了。

    所以呢,就得靠人多力量大。

    十三个州的大走私贩子们,大家来喝喝茶、坐一坐,搞一个共同声明、共同意见。

    比如说,一起宣扬下茶叶的好处,干死咖啡商人。

    比如说,一起宣扬下棉布的好处,干死搓羊毛的。

    在战争结束后的北美贸易问题上,和大顺这边保持一致,一起压制北美的舆论,引导舆论,促使英国达成一系列的贸易条件。

    这些大商人集结在一起,就可以完全抵消北美那些反对的声音了。

    而像富兰克林这种在历史上被扣过“美奸”、“亲英”之类帽子的人,从他的认知来讲,他本身就是倾向于降低关税、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去北美卖茶叶的。

    当东印度公司死了,富兰克林这种理智派,也并不会反对这件实际上对北美的确有好处的事。

    富兰克林头顶上的帽子,是被扣上去的。但实际上他这个“美奸”、“亲英”的帽子,并不是不能摘的。这个帽子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富兰克林类似于保持一个共同体的妥协态度,并不是说全盘认为英国一切都对、英王神明神武,而是一种有底线、有目标、有纲领的妥协。

    他这种理智亲英派,人数也并不少。

    只要这群理智亲英派,和这些历史上因为经济因素而选择反英的商人们,在贸易问题上达成一致,就可以在北美的舆论场上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总之,因为经济因素而走向反叛或者革命之路,也会因为经济因素而走向妥协。

    出于朴素的民族情感——比如担心十三州被德国“乡巴佬“占据的富兰克林等——的这批人,也会因为朴素的血缘的民族情感,倾向于在贸易政策上的改变换取政治上的统一。

    而这个前置的“别吃独食,让更多有影响力的商人参与进来,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倒是真不需要去刻意完成。

    在托马斯·汉考克看完了大顺商船里的货物、询问了价格、品尝或者试喝了样品之后,就明白过来。

    这个贸易,他自己,吃不下,额度太大了。必须得找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商量着吃。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