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国富论(三)-《新顺1730》
第(3/3)页
富。
至少外在形象是富庶的,茶叶丝绸、精巧棉布,这些东西都是标准的文化输出,无一不在海外宣扬着大顺的富庶。
富庶,总得有原因吧?
既然是解释世界,那么总有不同的角度。
现在这本小册子的角度,或者说刘钰扭曲的注经,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的?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土地是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土地是否在所有者无法履行税务义务和债务义务的时候,可以将他所拥有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土地用来履行税务义务和债务义务?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是否对棉纺织业进行过补贴?是否对棉纺织业给予补助金支持?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是否有专门的法令,禁止四川搓棉花、或者禁止广东搓丝绸?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是否针对几乎所有的商品,征收消费税?
现实里有没有,是一回事。
理论上法律上名义上有没有,又是另一回事。
理论上,大明是拥有内部统一市场的。
现实里,三十里一钞关、五十里一税费,以至于出现了去某地卖东西,走到一半觉得再走下去要把裤衩赔进去,连货都不要了连夜跑路的事。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名义上,包括大顺在内,其“税率”是很低的。
地方上没钱,摊派也好、火耗也罢,朝廷那是标准的“君子远庖厨”,朝廷名义上的税率,就是低。
甚至于,名义上,连孟子的十而税一都没达到。要知道,低于十而税一,孟子直接认定为蛮夷,因为蛮夷没有组织度、没有行政机构,所以才能二十税一,而一个正常的国家搞什么二十税一、三十税一,那就快滑向无能且低行政能力的蛮夷了。
说句难听的,哪怕是后世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对远方的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动辄想成理想国。
于此时,那就更不用提了。
而刘钰扭曲的“注经”,抓住的就是这一点。
把东方在西方通过茶叶丝绸等表现出的富庶,归结为“自由贸易”。
或者说,归结于《国富论》原版的诸多内容。
比如,按照《国富论》原版,说北美殖民地为何富庶的时候,有这么一条原因:
【在宾夕法尼亚,取消了长男继承权,土地象动产一样,平均分配给家中一切儿女】
【新英格兰三州的法律,和《摩西律》一样,允许长子得双份……但只要经过一两代,土地又可能充分分割了,分给家中一切儿女……】
那么,大明也好、大顺也罢,翻翻史书就知道,在民间,本来就是均分继承法。
往往是大地主经过几代人后,都变成了小地主,然后再变成自耕农……
显然,要刘钰要歪经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原版《国富论》的诸多内容,和大顺的诸多政策一一对照。
实际上,也基本差毬不多。
土地买卖、土地私有……这些玩意,玩的早多了。
他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只要稍加扭曲。
至于他自己信不信……
只能说,刘钰的改革,全盘照着“原始积累”这四个字来,是搞重商主义和科尔贝尔主义最狠的。
能狠到连对日贸易的商船大小、规格、炮数、船长的学历资格都有严格的控制。靠这日本的锁国心态、和德川幕府想要垄断贸易获利的心态,两边联合对“自由贸易”突破大顺严苛垄断专营权的“自由的英雄贩子”进行残酷的打压。
他不是不信,其实他挺信的,至少在这个时代,他比多数人相对而言更信。
只不过……
在国内,信这一套,顶不住土地私有加排他性所有权买卖,导致的土地兼并、治乱循环,200年来一波大起义。
靠念经,不能念的百姓们都做乖乖饿殍,维系自由交易的神圣性。
在国外,信这一套,顶不住英国自己出台棉布禁止令、法国行政命令要求法国东印度公司最好不要进口漆器丝绸,使得大顺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靠念经,最起码,不能把英国的《棉布禁止令》、《茶税》、《麻、丝、帆布、松柏油、靛草等列举商品补助金办法》给念没了。
正因为他信一部分,所以他才能照着思路搞出来这个《国富论》2.0plus版,给英国开了这么一个药方。
而这个药方里,关于让英国“加大贸易逆差”、“争取二十年内把国内白银流出三分之二”的建议,又可以用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来获得英国人民的支持。
正如原版《国富论》里,亚当·斯密狂喷英国的角度——
【这套体系的设计者,不难于确定。我相信,那决不是消费者,因为消费者的利益全被忽视了】
【那一定是生产者,因为生产者的利益受到那么周到的注意……消费者或不如说其他生产者的利益,就为着制造业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这原则是完全自明的,简直用不着证明。】
既然,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
那么,英国这些年积攒的这么多白银,为啥不全消费了呢?
为啥不通过降低关税、甚至取消关税,让廉价的大顺棉布、法国葡萄酒、法国糖蜜、西班牙烟草、大顺瓷器、北美粮食等,疯狂涌入,从而提振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呢?
使得10磅的家庭,过上原本30磅家庭的生活,岂不美哉?
怎么说,也攒了150年的家底子。
只要放开,几年之内,这种吃家底子的办法,一定会让多数人满意,甚至许多年后还会有人怀念这段吃家底子的时光,誉为黄金时代呢。
从西班牙开始发钞开始,英国苦了150年、干了150年,积累的家底足够厚了。该好好消费了,争取二十年内,把积攒了150年的白银都花出去。
这对于多数英国人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选项。
而反对者……反对者,也就是英国的新兴阶层、新贵族、工业资本家,被大顺的工业资本,打的快死了,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力量来反对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