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如果只看沉没的吨位,这场发生在葡萄牙以南、直布罗陀以西的海战,算不得一场大战。 无论对英国,还是对大顺来说,都不算啥不可承受的、决定性的战役。 但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比战役的双方损失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大顺这边的地理理解,法国现在的情况,可以看做大顺的主力舰队被隔成两截,一截在加尔各答、一截在威海卫,敌军占据着马六甲,敌军主力舰队在威海卫基地堵门、敌军分舰队在印度洋整天溜达。 这一战的意义,是使得英国的地中海分舰队不得不撤退。而封锁布雷斯特的英军主力舰队独木难支。 路易十五就是个纯粹的机会主义者,在战略上不是琢磨着打汉诺威谈判、就是登陆苏格兰。 英国也确实最怕这两个方向,一旦布雷斯特的法国舰队和大顺以及土伦舰队汇合,那么这对英国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 心理上的、金融上的、外交上的、战略上的……全都会受影响。 只不过,大顺和法国各有心思。 法国希望大顺配合法国的战略。 大顺希望法国配合大顺的战略。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套路,总是不断上演的。 不过暂时还不至于到白衣渡江背刺的程度。 当然大顺的策略就非常简单:以我为主,我来主导。 大顺的舰队就不去参与法国的冒险决战,也不护送法国登陆船去苏格兰。 而是在土伦修整,剩下的在地中海游弋。 反正,法国要是愿意自己干,那就自己去打嘛,显然法国知道自己打不赢,所以之前才没打。 既是如此,实际上的主动权也就捏在了大顺手中。 法国随时想打、但打还是不打还是要看大顺主力舰队的脸色。 而大顺的态度也非常明确。 打,可以。 两边合力出兵,先啃下直布罗陀。 啃下直布罗陀,再说后面的事。 按说大顺的这种办法,是最为保险的稳扎稳打,而且可以确保西班牙直接参战,从而在战略上获得最终优势。 只是,对于法国而言,尤其是现在执掌陆海军和外交国务的舒瓦瑟尔公爵来讲,大顺的正确战略,他却很难下决心。 当初之所以把舰队分开,原因就是威廉·皮特打政治仗。 不断派舰队和登陆部队,来骚扰法国的沿海城市。 按说,从纯粹战争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脑袋有问题的举动。 英军上岸有个屁用?是能在陆地上扭转战局啊?还是能真的在陆地上攻下法国经过老沃邦时代改造的要塞化城市?还是说指望着三五千陆战队以一敌百攻入巴黎叫法国陆军投降? 啥也做不到。 但却可以让法国的舆论哗然:你们这些海军是干什么吃的?国务大臣是吃屎长大的吧?英国都登陆法国了,海军为什么这么怂不去和英军决战?国务大臣赶紧下台了,换个能保护法国的国务大臣! 当然,在英国国内也是一样:威廉·皮特是吃屎长大的吧?把陆战队一波波地往法国去送,有什么战果吗?每一次进攻都会被法国人打下海,连个布雷斯特的棱堡要塞都打不下来,你这个海陆军大臣是干什么吃的? 都一样。 第(1/3)页